特刊|我们一起走过的1/2周年
序:1/2周年的故事
2019年5月初,几位跨性别者在北京的一家餐厅里,讨论即将成立的社群小组的筹备事宜。眼下,大家正在商议小组的名称。
其中一位参会者冯卓凡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了「跨之声」这三个字。一番搜索后,她发现此前并没有机构使用这个名称。她很快分享了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几天后的5月14日,跨之声正式成立。
转眼间半年过去了,跨之声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社群小组,而是成为了一家初具规模并得到社群较广泛认可的公益组织。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冯卓凡,如今也已全职投入了机构运营。
但事实上,跨之声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大的目标,甚至于可以说根本没有目标——只不过是几位跨性别伙伴想一起为社群做些什么,仅此而已。
如果说有一股力量促使我们走到今天,这或许就是使命感。
在同志议题讨论日臻热烈的今天,跨性别议题在民众间的认知度仍十分有限,甚至于在同志社群内部亦是如此。这种失语的现象亟待改变。
作为社群的发声平台,我们承载着大家的希望与重托。我们会努力让世人正视我们的存在和诉求,也让社群伙伴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在跨之声成立1/2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本公众号推出了这一特刊。
特刊分为「1/2周年的大事记」「我们的行动:公众倡导」「我们的行动:社群赋能」「有关『第一』的记忆」「展望未来」「读者寄语」等栏目,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跨之声的发展历程和前行方向。
跨性别公益长路漫漫,但为了社群更美好,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
1
1/2周年的大事记
5.14
机构成立,同日官方公众号上线
5.24
首次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
5.26
首次举办线下活动(跨性别嘉宾见面会)
5.31
6.29
组织开展跨性别情侣主题摄影活动
8.25
举办跨性别法律工作坊
9.17
完成工商注册
10.22
官方B站账号上线
10.26
举办跨性别职场分享会
10.31
发布由我机构组织摄制的公益MV
11.3
跨之声法人微博账号上线
11.5
启动全新征稿计划
11.7
发布由我机构编辑的《全国跨性别公益机构名录(2019年)》
2
我们的行动:公众倡导
跨之声的两大工作目标,一个是公众倡导,另一个是社群赋能。作为社群的发声平台,公众教育与倡导工作始终被摆在突出位置。
我们的公众倡导工作包括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通过各类稿件,推动公众对于跨性别的认知与理解;后者主要是通过分享会、对话会、真人图书馆等形式,为社群内外的朋友提供对话的机会,促进公众进一步理解跨性别群体。
到目前为止,跨之声共发表各类倡导性稿件27篇,其中文学或纪实类11篇(含翻译类2篇)、评论类4篇、科普类6篇(含翻译类1篇、医学类2篇)、指南类4篇、主题写真集1篇、公益MV作品1部。
线下方面,跨之声目前尚仅于5月26日举办了跨性别嘉宾见面会。今后我们会继续探索新的线下活动方式,这既包括拓展第三性别、性别酷儿等新主题,也包括开拓对话会、真人图书馆等新形式,还包括拓宽跨性别者亲友、相关行业从业者等新受众。
特写:大队人马清晨六点集合
跨之声目前办了两场出外景的拍摄活动,一个是六月底拍写真,另一个是十月初拍MV。由于中午的日光强烈,所以只能选择清晨和傍晚的时间进行拍摄。加上演员或拍摄对象需要上妆,大家都是清晨六点就到片场集合了。
十月初拍的那部MV,虽然没经过认真考证,但应该是国内第一部跨性别公益MV。由于摄影器材租金很高,我们机构的经费很有限,所以尽管剧本的体量很大,但还是不得不一天拍完。
相比于六月底拍的写真,MV拍摄的任务量重得多,演员团队也大得多,一切工作都显得更繁重。我们从六点半开始拍第一个场景,上午一直拍到了十点多。下午我们接着去了录音棚录歌,再后面又转场去了其他地方拍摄,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快七点。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推送)
特写:快速反应力保评论时效
社会上的许多热点新闻,不少也与跨性别群体息息相关。一旦发生了这些相关的新闻事件,我们就得立马行动起来。
8月26日上午,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获表决通过。由于社群内部也存在着激素代购行为,所以新法对于大家的关系还是很紧密的(巧的是,我们刚好在前一天的法律工作坊上讨论了这些议题)。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们立刻展开了工作部署。考虑到时任副执行主任的李嘉图对于激素替代治疗和社群内的激素代购情况都比较了解,最后决定就由他写初稿。
工作大约在中午1点安排好,之后李嘉图在下午4点多的时候写好了初稿。接下来工作交给了执行主任冯卓凡,由她来进一步调整稿件内容。这项工作持续到了晚上9点多,此时稿件的内容有了很大的优化。由于已经很晚了,最后就由她直接进行了排版工作,并赶在10点多的时候完成发表。
3
我们的行动:社群赋能
跨之声的社群工作侧重于「赋能」而不是「服务」,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将更多地以助人自立为出发点,着眼于提升社群朋友的相应能力。
确立这样的行动目标并非易事,这背后经历了跨之声领导层的反复考量。不可否认,现时社群朋友在生活中面临着很多困难,直接施以援手助其走出困境,这似乎更有效用。
但是,我们能施加的帮助毕竟是有限的、暂时的,无法从根本上为其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转换工作思路,把行动重点放在提升社群朋友相关能力上面,从而使其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世上生活,并且活得很好。
过去的半年里,跨之声已先后尝试举办了化妆讲座、服饰穿搭讲座、法律工作坊、职场分享会等活动。今后,跨之声将以促进跨性别朋友享有就业权作为相关社群工作的重点。
特写:一场分享会的背后
一场短短三个小时的分享会,背后往往是我们长达一个多月的努力。
10月底的职场分享会,在9月初就已经立项。在撰写了项目说明和预算报告后,我们于9月20号左右向支持方递交了经费申请,紧接着开始联系出席的嘉宾。
国庆假期结束后,我们开始了更为具体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各嘉宾的分享主题、预订场地、制作报名链接、编写宣传文案、联系转载推广工作等等。此外,我们还需要配合支持方的审核工作,补充各类材料,以及到会陈述。
分享会当天的工作也不轻松。我们需要提早到场调整座椅布局、调试投影仪、悬挂旗帜,而活动开始后,我们除了注意维持会场秩序、提醒嘉宾时间外,还要做好摄影、直播等工作。等到活动结束了,我们也还需要完成调研观众反馈、整理报销票据、向支持方陈述活动总结等工作。
这些过程只是我们举办一场场线下活动的一个缩影,而每场活动成功举办的背后,都是我们工作人员辛苦付出的结果。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推送)
4
有关「第一」的记忆
第一张宣传海报
5月19日,跨之声发布了首场线下活动(跨性别嘉宾见面会)的宣传海报。
第一版工作证
在5月26日的跨性别嘉宾见面会上,跨之声首次使用了第一版工作证(上图)。自10月8日起,跨之声正式启用新版工作证和志愿者证(下图)。
第一篇社论
(点击图片跳转原文)
5月30日,跨之声发布了第一篇社论《声音|写在世卫组织宣告跨性别去病理化之际》。
第一篇指南类稿件
(点击图片跳转原文)
5月31日,跨之声发布了第一篇指南类稿件《与跨性别朋友的相处手册(一)》。
第一篇发表的来稿
(点击图片跳转原文)
6月11日,跨之声发表了第一篇其他作者的来稿《他的乳房》。
第一版三折页宣传册
8月31日,跨之声制作了第一版三折页宣传册,并在机构主要负责人应邀参加成都米尔克感恩晚会时首次发放。由于人员结构已有较大变动,该版宣传册现已停止使用。
第一篇改版后发布的推送
(点击图片跳转原文)
8月21日,跨之声在全新改版后发布了第一篇推送《瘦,曾是我最深的痛》。新版面系根据8月12日的推送(点此跳转)版面调整而来。
改版后,我们又对版面进行了多次微调,最终形成了如上图二所示的版面布局,其中色调基准为浅粉紫色(上图三),具体定义为:
RGBA(178,76,167,0.29)
RGB(232,203,229)
十六进制 #E8CBE5
第一场进行现场直播的活动
10月26日,跨之声首次通过官方B站账号直播了跨性别职场分享会的活动。该活动同时也由协办方同性恋亲友会通过Blued平台进行了直播。
5
展望未来
在经历了多次调整后,跨之声确立了「通过线上新媒体运营与线下活动的方式,开展公众倡导与社群赋能」的行动路线。我们将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今后的工作,努力为社群内外的朋友交出满意的答卷。
拓宽传播渠道
跨之声目前已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这三个媒体平台的官方账号。今后我们的媒体工作将三路并进,在充分了解不同平台的传播及运营特点的基础上,从多渠道向公众发出我们的声音。
此外,我们也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拓头条号、小红书、抖音等新的传播渠道。
打造优质稿件
增强跨性别议题的公众影响力,必须高度重视内容建设。跨之声已启动全新征稿计划,鼓励社群朋友以我笔写我心。同时,跨之声努力充实文字记者队伍,通过采访工作,创作一批反映跨性别社群朋友生命故事的优质稿件。
此外,跨之声还将努力创新稿件的表现形式。我们将继续发挥拥有专业画师的优势,创作出一批精品的漫画作品。我们也将组建专门的团队,制作出一系列关于跨性别社群的公益短片。
把促进就业权的工作抓好
就业权问题是跨性别社群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今后社群工作的主攻方向。一想到许多社群朋友因为坚持性别认同而找不到工作,我们就感到心痛。
今后,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来促进跨性别者享有就业权,这既包括搭建友善企业网络,也包括对社群朋友进行有针对性地职业规划。举办面向跨性别社群的招聘会,这同样在我们的计划中。
推进社群调研工作
推进社群工作,离不开理论与数据的支撑。跨之声的理论工作将坚持以实践需要为导向,反对空谈理论,力图藉由理论工作消减思想困惑,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跨之声同样重视社群调研工作,除了继续维护《全国跨性别公益机构名录》外,我们还将在充分考虑与论证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全国跨性别人口基数、就业情况、医疗保障情况等方面的数据调研。
创新线下活动思路
21世纪即将进入第二个十年,传统的「三会」(读书会、观影会、分享会)还能否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探索线下活动新思路,这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大方向。
未来我们的线下活动创新将着重于这几个方面:一是形式创新,我们将尝试拓展真人图书馆、人物对话会等新形式;二是主题创新,我们将尝试表现非二元性别认同、性别酷儿、性别不驯者等新主题;三是受众创新,除了传统的针对社群内朋友的赋能或服务活动、针对社群外朋友的倡导活动外,我们还将尝试举行针对跨性别者亲友的沟通对话活动、针对特定行业的有专门指向性的倡导或培训活动。
6
读者寄语
Kevin,跨性别男性
希望贵公众号能越做越好。
希望高考后的自己不仅能去到自己最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能够成功出柜,和大家一样走上勇敢做自己的道路。
希望这个世界,能够给我们跨性别者多一点理解和包容,以及最重要的公平。
迪,顺性别女性
因为同学的缘故了解到这个平台这个群体,关注了这个平台之后,我大概有这样几点体会吧:
第一,我曾经无所谓的心态,以及生活中有些人的歧视态度,其实都是来自于无知和不了解。
第二,作为一个学法的人,即使我本人不是跨性别者,但我觉得我们不能漠视任何一个社会上占比为少数的群体的合理诉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个社会中的「少数人」。
第三,即使是共情能力特别强的人,对于别人的痛苦和困难,也很难做到感同身受。我觉得,应该呼吁更多的同理心。虽不能感同身受,但我还是想说,理解万岁!
其实我对跨性别这个群体了解不多,但我还是想写几句,至少借此表示对老同学和对跨之声的支持,道阻且长,但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好!
小水滴,跨性别女性
作为一只木桶饭,很高兴跨之声这样的存在,这是希望之光。跨性别群体生活并不容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你们照亮前进的道路,我十分感激,也不再害怕。真心希望跨之声可以坚持下去,越来越好。
最后,以「小水滴」的寓意结束吧:愿做一滴水,心中向往大海;哪怕半路蒸发了,也要勇往直前!
李晓明,顺性别男性
很早就知道了LGBT这个词,但似乎之前所得到的信息大多与LGB有关,也从没仔细想过T的含义。很幸运找到了跨之声,可以对性别认同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就好像在夜空中突然发现了一颗星星,很温暖。祝跨之声越办越好,可以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Shawn,顺性别男性
(跨之声行政部志愿者)
这是跨之声的半周年庆,也是我认识跨之声的第五个月。一直想要为LGBT平权做点事的我,很高兴遇见了跨之声,以及各位小伙伴~
希望我们可以一起走过更多的半年!
曦儿,跨性别女性
作为一名药娘,知道有了一个属于我们跨儿自己的组织,真的是特别开心。我明白我不再是独身一人地行走了,我明白我们不是异类,我们也是有伙伴、姐妹、兄弟、同胞的!
令狐,性别酷儿
有幸在从事跨性别公益工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嘉图和卓凡。有一天ta们告诉我,ta们成立了一个机构,还成功注册了。诚然,这不是第一个「跨性别服务跨性别」的机构,但跨之声在这片土地上的意义和价值仍然举足轻重。
许许多多投身跨性别公益事业的前辈给我们以经验和教训,我们有自己的社群,我们有自己的力量,我们能在求同存异中相互交流,彼此支持。
在公益事业中,时间和距离并不足以给「前行」进行完整的定义,但只要我们向着期许,相互陪伴,「前行」本身就已足够有意义。
非常感谢,在这个过程中,有跨之声的身影,祝跨之声能陪伴更多的人走过更多春秋。
小狼不喝AD钙,跨性别男性
我曾一度愤然,倘若有上帝的话,他定是个无赖。他将我拘进一副皮囊里,迫于生理性别差异我甚至不能去拥抱我的朋友,而在青春期的漩涡里,我越陷越深,一度无法自拔。
初次了解跨之声,大概是通过B站上一个北同的跨儿采访视频。感谢跨之声,同时感谢我校的彩虹小组,原来在这条路上,我不是孤军奋战。
我想,上帝或以以这种方式,爱着他的小男孩。
Gigi,顺性别女性
认识我的好朋友也有一年的时间了。北京很大,虽然我们隔得很近,但加起来也才见过几次面。但是每一次,都觉得她更像自己,温婉又可爱。
半年后她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变得很忙。我有的时候也会帮帮忙,但更多还是旁观者的身份吧。也许,作为一名顺性别女性,对很多群体正在经历的苦难我还是不能够彻底地了解,我也在慢慢学习。
不过,看着她在自我认同中获得自信,越来越好看又快乐,真的是一件太幸福的事情啦。没有什么是比找到自己、坚持自己更有意义的事了。也希望更多的小伙伴,在跨之声的陪伴下,可以无所畏惧,一路逐明。
1
END
1
跨之声公众号编辑部 出品
机构名录
《全国跨性别公益机构名录(2019年)》
已正式发布
详情请戳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PDF版
征稿启事
跨之声公开面向大众征稿
稿件一经采纳,稿酬从优
详情请戳
文章精选